小学教育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规划
(2023-2025年)
为加快提升我校省级一流专业建设质量,充分发挥一流专业的标杆表率作用,根据《教育部关于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的通知》《陕西省关于建设“一流大学、一流学科、一流学院、一流专业”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精神,依据相关专业认证标准、专业国标、“四新”建设要求和《安康学院推进“一流专业”建设的实施意见》,特制订小学教育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规划。
一、专业建设现状
(一)历史沿革
2004年开办初等教育专业;2010年开办小学教育本科专业;2014年参评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2017年通过陕西省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引导性评估;2018年被评为校级一流专业;2020年获批陕西省一流专业建设点;2021年获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
(二)建设成效
目前小学教育专业在校生人数共计781人,本科在校生552人,专升本在校生229人;专任教师41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4人,讲师12人;助教15人,校外聘任教师6人;博士6人(含在读4人),硕士学位35人。教师荣获省级高等学校教学技能竞赛2等奖1人,市级师德标兵1人,校级教学能手5人。聘请30余名小学一线优秀教师担任实践课教师和校外实践教学指导教师。教师近三年来公开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教材6余部,主持各级各类科研教研课题40余项。
学校建有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中心,包括心理辅导室、未来教学体验室、教学观摩与指导中心、微课制作室、教学能力发展综合实训室、微格教室在内的13个现代化专业实训室、专业实验室2个(普通心理学实验室,心理测评实验室),实训室8个(微格教学实训室,教学设计实训室,早期教育指导师实训室,感觉统合训练实训室,益智游戏实训室,奥尔夫音乐实训室,绘本教学实训室,书法技能实训室),另有绘画教室4间,舞蹈教室2间,50座电子钢琴教室一间,钢琴房27间,声乐教室2间,乐理试唱教室1间。拥有专业图书3000余册,专业期刊22种。已建成汉滨区果园小学、汉滨小学等15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其中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1个,校级实践教学示范基地2个,能满足教学、训练、竞赛、科研、实践实验等需求。
小学教育系开展“校地合作、全程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立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4项,与地方政府、小学建立密切的协同育人关系,加强学生实践教学,重视实践能力培养,为学生开设四年全程递进的实践环节课程,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近三年来获得教育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陕西省一流本科课程1门,陕西省“课程思政”示范课1门,陕西省教师教育课程群虚拟教研室等教学课程和平台建设点,立项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余项,多名学生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全国高师学生英语教师职业技能竞赛中获奖,获省级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6项,毕业生受到工作单位的良好评价,毕业生快速成长为单位业务骨干,涌现出一批教学名师和能手。
(三)存在问题
对标师范类专业认证要求、教育部专业国标、陕西省省级一流专业建设标准、教育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及陕西省《关于推进“一流大学、一流学科、一流学院、一流专业”的实施意见》《安康学院推进“一流专业”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目前专业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总结如下:
1.师资队伍职称、年龄、学历结构不够合理
从教师的职称结构来看,小学教育专业现有教授4人,副教授4人,讲师12人,助教15人,而承担小学教育专业核心课程的主要是讲师职称;从学历结构而言,博士2人,博士在读4人,其余教师均为硕士学位。因此,专业教师的职称结构和学历结构成为制约专业水平提升和专业能力发展的瓶颈。
2.专任教师深入小学一线工作实践的体制机制落实不到位
高校专任教师由于担任专业课程和教学和其他事务,工作量大,深入小学进行一线实践没有充分的制度保障和奖励机制,导致教师的意愿不强、时间不充分,实际操作难度较大。
3.“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机制有待完善。
在协同育人环节,本专业与教育行政部门的联系紧密度还需加强。校地合作协同育人只与各所小学合作密切,对教育局等教育行政部门缺少互动,有待进一步对接。
4.专业建设经费投入的长效保障机制尚未成形,实践教学条件有待改善
小学教育专业是一个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专业。小学教师的培养不仅要求有一支专业的、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有科学、规范的培养体系和培育过程,还要有优质、健全的实践教学设施设备及实践基地。学校建有与专业相关的教育教学设施,如智慧教室、微格教室、普通话测试室等,但本校师范生较多,现有的教学设施只能基本满足正常的教学需求,学生学科发展需求方面的教育教学设施还是不够的。小学教育专业目前实践教学条件需提高,实训设施不完善,难以适应现代化小学教育人才培养的需要。因此,建立科学完备的专业建设经费投入的长效保障机制,加大专业建设经费投入,改善实践教学条件,是未来小学教育专业建设发展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5.学生发展方面,学生成长指导服务体系需进一步完善,毕业跟踪机制与技术手段需要提供精准持续的服务
学校建立的师范生指导与服务体系中欠缺家校合作机制,与学生家庭交流沟通欠缺,不能提供全面精细的服务。特别是支持师范生个性化发展的多维服务体系需完善,满足师范生多样化需求的制度措施有待进一步细化,在指导学生个性化发展过程中发挥不充分。
此外,毕业生跟踪机制不够健全,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的广度深度待拓展,致使学生毕业后长期信息难以全覆盖、其专业发展需求不够明确;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合作建立持续支持毕业生专业发展的信息化平台及保障机制尚不健全,不足以为毕业生提供精准持续的服务。
二、专业人才需求分析
(主要从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需求角度进行分析)
通过调查显示陕西省小学教师需求比例高达80.05%,需求学历为本科以上占89.04%。对于毕业生应达到哪些要求,调查显示陕西省小学教师对于毕业生师德的要求最高;教师职业的理解与认同占 39.2%;新入职教师在教学方面最需要提高的是综合育人能力,其次为学科教学知识;此外,毕业生的政治素养、职业道德、心理健康、专业和人文素养等在职业发展中都相当重要。
通过调研分析,不同小学对新进教师素质和人才培养建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思想政治素养、师德师风、教育素养、教育情怀是前提。因为安康学院立足地方性、应用型办学定位,小学教育专业毕业生工作面对的环境比较艰苦,所以教育情怀就显得尤为重要,留得住就要对教育这份事业充满热爱,对学生有责任心。第二,能力是重中之重,其中,尤其重要的是教育教学或授课能力、实践能力、沟通协作等。第三,专业是立身之本,尤其要学好学科专业理论及技能。第四,要想获得以上能力,一定要多见习、多积累上课经验、多参加社会实践。第五,毕业生也要在班级指导和综合育人方面也要具备一定的能力,毕业生还要在反思中促进教学。
三、专业建设思路与目标
(一)建设思路
1.优化协同育人新机制,培养卓越小学教师。以“综合培养、学有所长”的卓越小学教师培养为契机,在确立培养目标的基础上不断调整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深入探索 “高校—政府—小学”三位一体的协同培养机制,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统筹规划本地区小学教师需求的数量,高校负责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小学负责提供实践基地和实践教学指导教师;政府、小学全程参与卓越小学教师的培养,与高校形成教师培养的共同体。
2.引培优质师资,打造一流教师团队。与地方政府合作,建立共同引进高层次人才机制,实现优秀小学教育人才共享;继续加强双师队伍的建设,预计再吸纳校外国家级、省市级教学名师、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等5-8人,使本专业校外专家型教师队伍不断壮大,从师资方面提供发展助力。
3.优化课程体系,开发一流课程资源。革新教学内容与资源,新增小学STEM 、人工智能系列课程,增强学生科学素养;革新教学手段与方法,构建MOOC + SPOC 教师教育课堂混合式教学系统;革新课堂教学评价标准,采用丰裕度、聚合度、灵活度、均衡度“四度”新评价标准,不断改进课堂教学质量;革新教研组织系统,以虚拟教研室建设为契机,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特色,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建强基层教学组织,引导教师回归教学、热爱教学、研究教学,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筑牢基础,为一流本科建设提供强有力支撑。
4.拓展办学思路,构建立体实践平台。建立特级教师工作坊,打造小学教师实践能力培养的第三空间;搭建小学教师专业实践能力提升的支持系统,包括校内实训平台系统、聚焦案例的教学资源系统、小学教育实践基地运行系统筹以及校外实践基地和一线指导教师团队;加大经费投入,改造、升级、建设一批教育教学实验实训室,开展“半圆桌课堂教学”,在课堂中积极开展讨论式、对话式、启发式、探究式和案例式教学。
(二)建设目标
1.对标国家本科专业质量标准等规范要求,通过教育部组织的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的验收。基于陕南地域性特色做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为秦巴山区培养小学教育一流人才的主力军。
2.着力打造国、省级教学团队,争取省级教学名师零的突破。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制”、“教师访学制”、“青年教师挂职锻炼制”,充分发挥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作用,不断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
以省级虚拟教研室建设为契机,高度重视学系(教研室)在教学管理中的作用。成立3344官方网站教学委员会、学术委员会、教学督导组等机构;成立有小学校长、优秀教师参与的小学教育专业建设委员会,遴选经验丰富的高级职称教师担任专业负责人;加强基层教学组织建设。
3.推进本科生人才培养改革,根据现代小学教育发展,以新文科和卓越人才培养为目标,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实践教学,使专业建设契合现代小学教育建设需求。积极申报各级“双万”项目和精品课程建设项目,逐步扩大小班教学比例;遵循“知识、素质、能力协调发展”原则,优化“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按照“通识课要广,学科基础课要厚,专业课要精”的原则,增加慕课和选修课数量,把创新创业纳入课程体系。强化教学研究,培育一批高质量的教学改革研究论文和国家级、省级教学成果奖。
4.进一步加强教学条件建设,进一步改善小学教育专业教学实验室条件,加强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走产学研一体化道路,加强科教协同育人、产教协同育人;提高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5.进一步优化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修订教学质量管理制度,引进教学质量第三方评价,定期开展专业自评估,构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升质量”的闭环式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四、专业建设内容、措施及预期成效
(一)育人模式
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建立“立足秦巴,情怀涵养,三维强基,六双协同,双进双培”的乡村教师人才培养模式。
2.科教融合教学平台质量提升工程
以提高师范生职业能力为基础,打造由实验室教学平台、师范生职业能力实训平台、网络教学平台构成的小学教育专业教学平台。强化科教融合,全面开放各类实训室平台。
3.构建“高校—政府—小学”三位一体的协同培养机制
深入探索 “高校—政府—小学”三位一体的协同培养机制,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统筹规划本地区小学教师需求的数量,高校负责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小学负责提供实践基地和实践教学指导教师;政府、小学全程参与卓越小学教师的培养,与高校形成教师培养的共同体。 (二)教学改革
1.以新文科人才和卓越人才为培养目标,构建完善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完成 2023 版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优化课程结构,精选核心课程,使专业建设契合需求。拟申报省级教改项目 2-3 项,申报省级教学成果奖 1-2 项。
2.以因材施教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思想,针对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优化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增加选修课,科学设置专业模块,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3.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针对教学方式单一的问题,探索建立“线上”网络教学与“线下” 传统面授教学相结合教学模式,通过构建情境、交互、体验、反思为一体的深度学习场域,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
4.以专业核心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为主线,针对专业教学实践薄弱等问题,确立“校地合作,课内外一体化,全程实践”的实践教学体系,有机整合教育实习和创新创业实践,着力培养学生独立思维、独立操作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造性实践的能力。学生提早进入教师教科研团队,使学生全程参与教科研。
5.以校外协同培养人才的模式,实施“走出去和引进来战略”,聘请行业专家到学校任课,鼓励学生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实践。建立“校外双导师制”、共建实践教学基地。探索“嵌入式”、“订单式”、“校地校企” 合作式等多种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校校共同制定培养标准、共同完善培养方案、共同构建课程体系、共同开发教材、共同组建教学团队、共同建设实习基地、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
6.以检验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针对学生应付考试的问题,采取理论知识考核与能力素质考核相结合,课程期末考试与平时考查相结合,笔试与口试、教学实践、计算机网络化考核等相结合,突出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动手能力的考察,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学习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做到考核形式多样化、考核内容全面化、考核时间全程化。
7.以“立德树人,守正创新”为工作理念,针对创新创业活动与人才培养脱节的问题,通过举办创新创业讲座、开设创新创业理论和实践课程、设立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实施奖励学分认定、提供在线课程资源等方式,将创新创业教育融人林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每年举办至少 1 次专业竞赛(科创活动)。申请获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4 项以上。
(三)课程建设
1.顺利完成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小学教育研究方法》的结题工作。建设省级一流本科课程《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力争评上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2.将《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学》、《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小学教育学》以及《小学心理学》等 3-4 门专业核心课程重点打造成省级精品课程。逐步构建基于“翻转”的线上线下、课内课外的混合教学路径,提高教学灵活性与自主性。
2.加强课程思政示范课及课程思政示范团队建设,力争建设期内获批1-2 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及课程思政示范团队;
3.建设小学教育专业特色课程群,挖掘师资潜能,最大限度的开足双师课程、混改课程等,构建出符合新时期小学教师培养需要的新的课程体系。
4.加强教材建设。以专业核心课程为依托,重点培育《小学教师技能训练》、《小学教育科研方法》、《小学教育专业导论》等课程教材建设。
5.推进教学资源建设,积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仿真等现代技术在教学和管理中的应用,努力形成“互联网+高等教育”新形态。鼓励教师借助网络教学综合平台进行 MOOC、SPOC、精品资源共享课、精品视频公开课、微课等课程建设,制作完成 2-3 门网络在线课程并投入运行;拟建STEAM实验实训1 项。
5.强化课堂教学,所有专业课程实行教学团队和课程群负责制,专业核心课程须进行团队教研。每学年进行教学技能培训 1 次和教师教学观摩竞赛 1 次,课改沙龙1次。
(四)师资队伍建设
1.以培养小学教育专业和学科具有影响力的校级、省级教学名师和领军人才为目标,引培优质师资,打造一流教师团队。与地方政府合作,建立共同引进高层次人才机制,实现优秀小学教育人才共享;继续加强双师队伍的建设,预计再吸纳校外国家级、省市级教学名师、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等5-8人,使本专业校外专家型教师队伍不断壮大,从师资方面提供发展助力。
建立和完善激励、竞争机制和人才流动机制,进一步改善和优化人员结构,加强和扩大青年骨干教师进修、访问和合作研究,聘请高水平专家学者来校讲学、授课、开展合作研究,积极主办或协办国内外学术会议,打造高质量的教学、科研队伍。
2.强化省级虚拟教研室建设,发挥教研室在教学组织管理的核心作用,优化学院-教研室-课程群三级教学组织管理体系,有力保障教学质量,定期开展教学研讨活动。
3.按照学科和课程,组建相应的课程群及教学研究团队。打造小学教育教学课程群、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课程群、STEAM教育教学课程群,已获批省级《中外教育史》课程思政示范团队,力争在建设期内申报获批省级教学团队 1-2 个。
(五)教学条件建设
1.加强教学实验室建设,进一步深化STEAM实训室建设,补充和更新实验设备。
2.建设小学教育专业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已与安康市汉滨区15所小学共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其中省级校外实践教学基地1个,校级示范实践教学基地2个,建设期内进一步加强建设。
3.坚持走产学研协同创新的道路,尤其在STEAM教学、小学信息技术发展、机器人编程等领域积极寻求与企业深度合作。
4.加强小学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平台建设。
(六)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1.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以师范类专业认证和本科教学工作状态评估为抓手,完善质量目标、资源支持、组织管理、监控反馈系统的“四位一体”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突出全员参与、全程监控、及时反馈、改进提高,确保教学质量保障系统运行有效(依托教务处监控网络和数据,每学期进行 1 次督察)。
2.实施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坚持开展教学检查、领导听课、同行听课、教学督导、学生评教、学生信息反馈,对教学实行全方位质量管理。严格执行教学计划,每年开展 1 次本科教学工作状态评估、课堂教学质量评估、毕业论文质量评估、试卷质量评估、毕业生培养质量跟踪评估。
3.健全教学质量信息反馈机制。充分发挥教学督导、同行听课和学生信息员的作用,利用简报、专项报告等形式将各类教学信息及时反馈给相关教师,并将相关教学检查和评估结果纳入考核,对教学效果不理想的教师在教师发展中心培训。
4.实施“教师考评考核制”,不合格的教师高职低聘或转岗;实施教师职称晋升、评优奖励等“教学一票否决制”,增强了教师教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5.加强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管理,建立健全自纠互查机制,至少 30%进行盲审,盲审未通过不予毕业。
五、保障措施
(主要是经费、组织、政策及激励措施等方面的保障)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管理体制。成立小学教育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工作小组,明确专业发展方向,科学制定规划,统筹协调各部门工作,解决实际问题。
二是整合优质资源,优化配置机制。科学配置师资、设备等资源,完善“资源共享-人员互动-优势集成”的配置机制,避免重复建设和浪费。
三是加强资金筹集,确保经费落实。多元化筹集专业建设经费,经费使用按照学校财务要求,做到经费足额到位,专款专用。
四是优化考核指标,建立激励机制。建立健全专业建设评估和监督机制,定期对本专业建设实施过程、进度和效果进行动态跟踪检查、监测评估和及时纠偏。科学建立激励机制,奖励激励一流专业建设工作中突出贡献人员。
教育学院
2023年4 月15日